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在邯郸马头镇宣布起义,为粉碎蒋介石打通平汉线的战略企图起了重要作用,也开启了我军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仗”的序幕。随后开展的“高树勋运动”,有效地贯彻了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激励了部分国民党军官兵在前线起义,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蓄谋发动内战,调集大批军队抢占战略要点和交通要道,欲分割包围我解放区。国民党军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充当内战的急先锋,命令所属的第19军等部队1.7万余人抢占长治地区6座县城,又增调2个军6个师向南侵犯,直接威胁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安全。9月10日至10月12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阎锡山部队发起反击,取得歼敌3.5万人的胜利。
上党战役后,蒋介石又派国民党军第11战区孙连仲的第30、第40军和新编第8军约4.5万人,在副司令长官高树勋、马法五率领下于河南新乡集结,企图打通平汉线后继续北上。
平汉铁路是贯穿南北的大动脉,如果被打通,将严重影响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的推进。为迟滞国民党军队北上,中共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指挥,并强调“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
刘、邓审时度势,制定了“政治仗”与“军事仗”相结合的作战方针,确定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为“政治仗”的突破口。
高树勋属西北军系,在蒋介石重嫡系轻杂牌军的倾向下,长期受到排挤,反蒋情绪浓重。他曾在我军帮助下几次脱险,对我党和军队心存敬佩。
1945年8月,高树勋派参议王定南(中共地下党员)奔赴太行,希望与共产党、八路军建立联系。9月中旬,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黎城县向王定南详细了解了高树勋的情况,决定组成以晋冀鲁豫军区参议室主任申伯纯为首的争取高树勋工作组。
19日,刘、邓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报告高树勋愿与中共合作的意向,同时提出:“要充分利用他们与蒋矛盾,争取中立,以便专力对蒋。”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
9月底,国民党军第30军、第40军、新编第8军等先后到达河南新乡,加紧北犯准备。高树勋打算率新编第8军单独北进,并于10月初派王定南带信面见刘、邓。在信中,高树勋表示全国正需要真正之团结,以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希望奉命挺进石家庄的沿途,得到我军支持。同时,他通过王定南向我军提供了国民党军队华北作战的有关情报。
10月8日,刘、邓指示申伯纯并报中央军委,提出对高树勋采用争取中立的方针,并经过他联络西北军,建立反蒋统一战线;如果只是高树勋部北上,可放过,但需按我军指定路线。10日,中央军委复电刘、邓:“要和高树勋商谈,应以一切办法推迟其北进,而不宜予以北进。如其在反蒋行动上有所表现,我当可予以适当之援助。”
14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第11战区出发北上。17日,中共中央致电晋冀鲁豫中央局诸同志,指示运用上党战役经验组织好平汉战役。晋冀鲁豫军区集中第1、第2、第3纵队及太行、冀南、冀鲁豫3个军区共6万人,另外动员10万民兵,决定对敌军给予严厉打击。25日,晋冀鲁豫军区参战部队已将国民党军第30军、第40军、新编第8军全部包围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袋形战场。
26日,刘、邓再次会见王定南。邓小平明确表示,党中央指示要阻止国民党军队继续北上,望高树勋将军就地起义,配合我军完成任务。刘伯承强调,当前正是摆脱蒋介石集团、走向革命的大好时机,希望高树勋当机立断。
王定南紧急赶到马头镇向高树勋传达刘、邓意见。此时,新编第8军被我军围困,内缺水粮、外缺增援,军心不稳、士气低落。高树勋深知继续打下去可能全军覆没,同意就地起义。
27日,刘、邓派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前往商谈起义事宜。李达与高树勋是西北军旧友,他向高树勋详细分析了目前形势,以“五原誓师”“宁都起义”等激励高树勋加入人民阵营中来。听了李达的话,高树勋打消了顾虑,当即表示:新8军同意起义。高树勋又提到起义部队的番号、起义官兵的安置等问题。李达答应向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后,一定妥善加以解决。28日,刘、邓听李达汇报了争取高树勋起义的情况,当即写信给高树勋,对他准备退出内战、宣布起义的行动表示欢迎。为消除高树勋的后顾之忧,刘、邓妥善安排新编第8军军官家属及时转移。同时,原定于28日夜进攻新编第8军的计划改为佯攻,集中力量攻击第40军,钳制第30军。
30日晚,高树勋率国民党军新编第8军在河北邯郸马头镇宣布战场起义,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退出内战前线。高树勋起义导致敌军兵力骤减,部署出现缺口,军心动摇,大部被歼,平汉战役胜利结束。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刘、邓:“高树勋起义意义甚大。”2日,毛泽东、朱德致电刘、邓转高树勋:“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
11月4日,中央军委发电《对西北系和东北系部队展开军运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为扩大高树勋起义的政治影响,向全区党政军民发出通知,要求采取张贴标语、口头宣传等形式,特别是在敌军行进线路上,广泛宣传高树勋起义行动。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给各局、各区党委的指示》:“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邯郸起义的宣传,从国民党在内战中的致命弱点上来痛击国民党,瓦解国民党军队,促成第二个、第三个邯郸起义的爆发,制止内战的无限期延长。”
12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正式提出开展“高树勋运动”,并明确指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1946年5月22日,针对国民党即将发动全面内战的情况,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迅速积极开展国军工作》的指示:“全国性内战危机十分严重,各地应根据中央指示,迅速积极开展国军工作,开展高树勋运动,以便能配合军事上的自卫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以瓦解敌军为目标的“高树勋运动”在全党全军迅速展开。一是各地依照中央指示设置专门部门;二是进行全面动员,配合军事打击,有打有拉,逐步争取;三是制定和严格执行对起义部队、人员和俘虏的政策。
10月30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号召国民党广大官兵仿效高树勋,站到人民一边。文章指出:“高树勋运动已经成为国民党陆海空军中一切有爱国心有良心的广大官兵的旗帜,成为人民在自卫战争中战胜反动派而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平、民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相信高树勋运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必然会与解放区军民的抵抗,蒋管区人民的民主运动鼎足而三,这三个潮流汇合一起,必然会直接造成反动派的军事失败,有效地恢复全国的和平。”
在高树勋运动的带动下,除邯郸战役中争取新编第8军起义外,在这一阶段共有30余起11万人起义或投诚,给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以沉重打击,对人民军队的胜利起了积极配合作用,也为全面内战爆发后继续争取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打下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