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东视古都南京,西瞰重镇武汉。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英雄的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历史的时空里,回望大别山的辉煌革命史,最激荡人心的篇章,莫过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带着崇敬,带着景仰,我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旧址,追寻那段光辉足迹。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77年前,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令他们率部采取跃进的进攻形式,“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份毛泽东发给刘邓的紧急密电,向人们叙述着当时的形势:“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当时,如果刘邓大军不能及时向外线出击,以调动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特别是不能调动正在全力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则很可能导致“陕北不能支持”。
在此紧急时刻,刘伯承和邓小平深知,南进大别山,一是实现战略进攻,二是吸引和歼灭国民党军。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减轻陕北党中央的困难处境。刘伯承、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提前结束休整,迅速南进。
端详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我清晰地看到,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毫不迟疑,坚决执行党中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答案,就在“听党指挥、勇担大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精神中。
“为了这个大局,我们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担子都得挑起来,大的代价会换来全局的改变……”邓小平在出征前坚毅有力、如金石坠地的话,道出了刘邓大军坚定的大局意识和坚忍不拔、勇挑重担的品格和军魂。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曲,是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的。
大厅里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个个复原当年战斗场景的沙盘,共同组成了在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刘邓大军以忠诚和担当、胆量和勇气,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直出大别山的壮举。
硝烟炮火显军魂,斩关夺隘振雄风。1947年6月,自临濮至张秋镇约150公里的河段上,刘邓大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精心布置的自诩“足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渡过黄河天险后,刘邓大军以决绝之势直出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汝河之战,是我军挺进大别山途中一场最激烈的作战。“狭路相逢勇者胜!”“看你这共产党员够不够分量!”刘邓的命令像电流一样传到了每一位指战员的心里。
枪林弹雨中,一排排战士在桥上倒下了,又有一排排战士冲上去……战士们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杀出了一条血路。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完成了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
直抵大别山,只是赢得了整个战略行动的第一步胜利。能否在敌战略纵深地带迅速展开,尽快创立根据地,关系到解放战争整个战略局势能否根本改变。
徜徉在“前指”大厅,毛泽东曾经预言有三种可能的前途萦绕耳际: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了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对于这种代价,征战沙场多年的刘邓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但在局部和全局面前,刘邓看的是人民解放战争这个大局!
刘邓分兵作战之后,大别山的局势空前严峻,外有敌人的包围“清剿”,内有地方反动武装的袭扰,已经解放的30多座县城相继落入敌手。大别山虽是革命老区,但已沦于敌手多年,群众基础差,部队缺粮少衣……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刘邓分成两个指挥所,刘伯承率一纵转出外线战略展开,邓小平率主力坚持内线斗争,在大别山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作战。
驻足在当年邓小平同志居住的房屋里,邓小平同志字字千钧的简短动员令在历史的回响中清晰可闻:“我们必须打几个大的胜仗,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群众才能真正发动起来。”
1947年10月23日,刘邓大军在高山铺设伏,一举将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1.2万人全部歼灭,击落敌机一架。
高山铺大捷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国民党军1万多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站住了脚跟。倘若10万人的冬衣能够解决,就是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前指”展厅里那一架架缝纫机和一辆辆纺车见证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卓绝的岁月,许多红色的回忆,在时间的长河里先后靠岸。
严冬季节,部队没有棉衣、没有鞋子,官兵们自己动手用土布缝制棉衣,自己动手打草鞋;没有药品,医务人员就用盐水为伤员消毒……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援前线,成为刘邓大军最好的后方。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涧谷深壑间,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凝视着陈列在玻璃展柜里毛泽东同志《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的论述,我默然深思,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听党指挥。
大别山上旌旗舞,挺进中原开新局。在大别山站住脚的刘邓大军,与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大军构成“品”字形阵势驰骋于广阔的中原战场,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把战线从黄河两岸推进到长江之滨,对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至武汉的江南广大地区构成严重威胁。迫使蒋介石先后从山东、陕北两个重点战场调出9个整编师22个旅增援中原战场,从而有力地策应了这两个地区人民解放军最后挫败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打开了解放战争胜利之门的枢纽。
雨后的大别山云淡风轻。当我漫步在这片用烈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当我眺望英雄的大别山的时候,当我重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壮举的时候,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军事行动,是政治理想,更是人类不朽精神的锻造。
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历史才会有向前迈进的持久动力。
(图片由作者提供。宋海峰 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