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二)

    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二)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更新时间 : 2022-01-03

    三、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科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实质,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斗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之一,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社会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物史观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将历史研究引入了科学轨道。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唯物史观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握,彻底击中了唯心史观的软肋。马克思恩格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起点,把生产关系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推翻了他们之前的思想家把历史看作某种观念的实现的观点,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唯心主义历史观驱逐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历史的发展遵循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做了经典概述,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概括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虽未穷尽真理,却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及未来,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时代。

    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以西方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策略的变化需要,脱离客观历史事实,违背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采取历史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认为历史是相对的,不可认识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历史虚无主义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以及偶然性,认为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价值尺度为标准,不去全面客观把握历史材料,而是主观臆断去“裁剪”“解构”“假设”甚至歪曲历史,以所谓“范式转换”为名,把历史当作任人摆弄的“游戏”,以达到其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基于唯心史观,无视自原始社会解体至今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一基本事实,攻击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从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出发解读历史,否定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以所谓“超阶级”“超政治”姿态“重新考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颠倒民族英雄和民族叛贼的评判标准,把历史进步因素说成历史倒退因素,其本质是掩盖其篡改历史、颠覆唯物史观的唯心主义立场。历史虚无主义还混淆历史现象与本质的研究方法而偏执于历史现象,以主观逻辑预设和价值预设割裂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历史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联系,妄图以此达到操弄历史、篡改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来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认知的客观真理性,陷入了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尽管人们可以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见仁见智,但历史不容任意装扮,更不应该否定历史发展规律。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否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和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甚至提出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背离所谓“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途,是少数职业革命家“制造出来”的,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社会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人民曾经对和平改良寄予很大期望并进行了很多试验,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封建势力为了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本质,不可能自我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下,中国每次改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曾经发出革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慨叹。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革命和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顺应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带领并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历史实际,割裂历史研究中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扭曲的历史观指导下,一切历史都被庸俗化和虚无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首先,价值尺度要以历史尺度为前提,价值尺度应当服从历史尺度。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史,只有从这一客观真理出发,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否则,只能对历史做出抽象的乃至随意性的解释。而且,评判价值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究竟代表进步抑或落后力量,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要把价值尺度放到历史尺度当中来考察,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其次,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互依存。只有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历史主体价值出发,才能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在实际历史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反对割裂二者、偏执一端的错误倾向。一些人以揭示客观历史本质为由,主张历史研究中必须保持绝对超然的“价值中立”评判立场。这种在历史研究中把客观性和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史学家企图将历史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是不可能的。历史研究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处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在阶级社会里,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是具有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倾向的。社会历史研究对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历史过程是“单个意志相互冲突”的结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陈述历史过程、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做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视社会历史研究主体和社会历史研究对象为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实践,没有情感、价值认知和价值观倾向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但是,这种从抽离了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种种规定性的“抽象的人”出发的历史研究活动,仅仅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与真实的历史差之千里。在这一扭曲的历史价值观映照下,无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生命的先烈被丑化为“野心家”“投机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被矮化为“权力斗争”“宫廷内斗”,结果是为理想和民族大义献身的英雄不存在了,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奋斗牺牲的崇高价值不存在了,照亮人类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不存在了,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崇高,无所谓价值,一切不过尔尔。目前价值中立的主张即使在西方学术界也已被广泛质疑和抛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曾指出:“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决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们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语中的:“热衷于去‘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四、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企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不可调和的,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和消极影响,必须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长期、坚决、彻底的斗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深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为此,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深刻认识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以及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规律;就要深刻认识和掌握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理论,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理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论,以及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从系统和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就要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如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理论,无产阶级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理论,从人民主体地位上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等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看家本领,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紧密结合实践发展和时代特征新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唯物史观。

    旗帜关乎人心向背,道路关乎党的生命。我们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分歧是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政治分歧。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虽然多样且充满艰难曲折,但人类社会经由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假设历史,不能否定历史客观规律,更不能虚化历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100年来在艰辛探索中积累创造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源泉和根本原因。当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否定和篡改,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反对、遏制其炒作和蔓延。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坚定信念信仰,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