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神谱系 -> 吕梁精神内涵:艰苦奋斗

    吕梁精神内涵:艰苦奋斗
    来源:共产党员网  更新时间 : 2024-01-22

    “艰苦奋斗”是“吕梁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它不仅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更强调的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首先,艰苦奋斗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其次,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最后,艰苦奋斗是一种献身精神,即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它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向来以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艰苦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作为一种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艰苦奋斗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能丢弃。

    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夹杂着金钱铜臭不断滋生蔓延,趋炎附势、玩物丧志、利欲熏心的行为时有发生,道德滑坡甚至严重缺失,往日的道德良知似乎都被金钱所吞噬,有识之士呼吁社会出现了信仰和道德危机。物质的享受欲壑难填,急需用高尚的精神生活情操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重新提升人们的信仰层次,以守住和拾回失去的童心。艰苦奋斗蕴含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物欲面前能抱节守志、重义诚信、艰苦创业等情操正是诊治时代弊病的一剂良药。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书记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自强自立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吕梁恶劣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吕梁人特有的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奋斗精神,吕梁精神的首要内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体现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勇于胜利”。

    一、“不畏艰难”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

    不畏艰难体现为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攻坚克难,创造条件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内化为吕梁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吕梁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和锤炼了吕梁人民“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吕梁深深植根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黄河文化,黄河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吕梁儿女,吕梁的生存和发展与母亲河——黄河休戚相关,母亲河的温顺和慈爱给予了吕梁儿女成长的营养乳汁,但同时母亲河的咆哮和愤怒——洪水泛滥,也使吕梁儿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吕梁儿女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排除万难。吕梁山的坚如磐石和巍峨形象也养育了吕梁儿女坚忍不拔和敢于登攀的精神气质,塑造了吕梁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独特品格。革命战争年代,在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民族独立,吕梁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涌现出了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年仅十五岁英勇牺牲在敌人铡刀下的革命烈士刘胡兰;遭数倍敌人重重包围伏击,依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率军突围,最终壮烈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贺昌等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形象,也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吕梁在取得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未来转型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扬和树立不畏艰难的思想,使之成为推动吕梁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自力更生”是艰苦奋斗的立足点

    自力更生体现为一种自信、自立、自强、自生的气质。自力更生指立足于自身,不依赖外力,主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自力更生的理论基础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换句话说,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是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改革正确解决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吕梁要摆脱困境,筹谋发展,转败为胜,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等、不靠、不要,使自己强大起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日军疯狂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下,晋绥边区军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坚持对敌斗争,发展生产、共度难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他们用勤劳开创了丰衣足食的局面,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老区的光辉史篇,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吕梁曾经被联合国扶贫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吕梁儿女全力拼搏,自力更生,敢闯敢干,没有条件就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吕梁的资源优势,创造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吕梁速度”。如今一个青山环抱、碧水穿城,楼树掩映、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已初露端倪。今天,虽然我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仍未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对吕梁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迎难而上”是艰苦奋斗的外在表现

    迎难而上体现了吕梁儿女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不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头支票”,而应体现在迎难而上的行动上。吕梁人民不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困难面前站出来,危难之时显出来”的革命英雄。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大扫荡,吕梁儿女没有气馁,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打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在我们吕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绊脚石。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物价总水平快速上涨,吕梁作为一个能源基地,能源输出大市,必然会受到影响。吕梁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存了许多矛盾,诸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及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压力等诸多问题,未来发展必须做好进一步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当然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紧紧抓住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吕梁纳入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市这两个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认真做好各项准备,积极争取,赢得支持,找准路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务求实效,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积累经验、作出贡献。

    四、“勇于胜利”是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

    勇于胜利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吕梁儿女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体现。勇于胜利的信念植根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往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这就要求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勇于胜利的信念激励着吕梁儿女主动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满足现状的心态,努力培养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等艰难条件下,吕梁开辟了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成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成为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靠的是什么?—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正是靠着这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的支撑,道路被敌人封守了,就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开辟;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为了远大的理想,无数先烈战死沙场。有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有了用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军民,还必须要有敢于牺牲,勇于胜利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事业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对于吕梁未来的发展,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必胜的信念;又要做好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只要吕梁人民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善谋巧干,吕梁的前景定会一片光明。

    “艰苦奋斗”是革命老区精神的共同特质。“艰苦奋斗”作为“吕梁精神”的基石,是贯穿吕梁精神始终的红线。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本色,意味着要保持一种艰苦创业、勇于献身、昂扬向上的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

    原稿2012年3月4日发表于《吕梁日报》,重新转发仅为提供资料。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