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神谱系 -> 红船精神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金钥匙

    红船精神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金钥匙
    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 : 2022-01-31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其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金钥匙。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总是能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担当大任。中国共产党敢于在万难时刻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亡,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担当,体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面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各个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都尝试过救亡图存之道,唯独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民族复兴的职责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南湖红船上一经宣告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再一次扛起解决国内百废待兴以及满足人民希望休养生息强烈意愿的职责与使命,建立了新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主要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基本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快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帷幕,自此,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初心不改,矢志奋斗。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卓越能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必须要具备“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即使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和坎坷挫折,共产党人都绝不退缩,而是怀抱理想,一往无前;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从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冒着生命危险汇聚上海的代表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成立的过程就预示了党的奋斗历程绝不会风平浪静。

    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早期成立共产党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坚定理想的顽强意志力。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选择真理和正道,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又经受了诸多考验。特别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逆全球化危机日益加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依然一如既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人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的高尚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政党的高尚追求,这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指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高尚追求。

    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首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抗战结束以后,共产党的军事实力与国民党相差甚远,但最终能够战胜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聚精会神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恒久不变的高尚追求。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