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人物 -> 周恩来:柏坡岭上注心血(5)
擘画新中国蓝图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周恩来同毛泽东等领导人一起,开始筹划建立新中国,他在经济、文化、外交、政协会议等方面,对新中国的蓝图进行了构思和描绘。
周恩来较早思考的是经济问题。他在1948年6月21日写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提纲中,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作了设想与思考。他认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是反对旧民主主义或旧资本主义的经济方针的”,同时“也是反对农业社会主义或极端平均主义的经济方针的”,并提出了区别新民主主义经济与旧民主主义经济的五项原则:“1.无产阶级领导的经济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经济;2.为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3.以劳动大众为主附加自由资产阶级,还是以资产阶级为主附加劳动大众;4.基本上计划经济,还是完全自由主义经济;5.如果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与大多数人不冲突时,则大多数加少数;如果少数人或个人利益与大多数发生根本冲突时,则抛弃少数而顾大多数。”关于同农业社会主义或极端平均主义的区别,他提出了工业的科学管理还是行政性强制、工资制度还是供给制度、生产观点还是救济观点、技术进步还是安于落后等问题。他还谈到了工业与商业的区别,金融斗争,税收政策,公营、私营与合作社三种经济,国家权力如何运用,新民主主义的合理组织与旧资本主义合理化,工厂委员会与厂长负责制,工会和党委的作用等。在9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谈到资产阶级问题时强调要区别三个问题:一是官僚资本与自由资本的区别,前者是打倒,后者是合作;二是资产阶级和独立小生产者的区别,不要混在一起反;三是工业与商业的区别,要分别垄断性、投机性和人民生计所需要的。他指出,这些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它是受到人民政权多种方式节制的资本主义。他所思考的这些问题是成系统的,不仅对当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表现出其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
在文化艺术方面,周恩来为新中国文艺建设广揽人才。在他亲自安排下,一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来到解放区,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事业准备了重要条件。
随着大城市的相继解放,涉外事务日益增多。周恩来为党中央起草了许多外交工作的文电,对有关问题规定了暂行的方针和政策,预示着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将彻底结束百年屈辱的外交历史。
周恩来还以很大的精力筹备新政协会议的召开。除亲自拟定商讨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爱国民主人士名单外,还拟定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主持起草了共同纲领草案,审改了新政协会议的其它文件,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同志们快挖吧,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志救出来”
周恩来在西柏坡期间,担负紧张繁忙工作的同时,仍然同周围的老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所住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秋天梨子挂满枝头,但他从未尝过一口,都分送给战士和老乡。他总是事事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群众关怀备至。在西柏坡办公期间,还发生了一次窑洞坍塌的险情,紧急救助被压人员,更是充分体现出他关心爱护群众的高尚情怀。
1948年7月30日夜里,人们都熟睡了,只有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屋里还亮着灯。这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在这个大雨如注的深夜里,西柏坡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有两孔窑洞倒塌了。
这窑洞,就在五位书记住的院后边的一个山坡上。窑洞一塌,就有人在外边大声喊着:“快来救人呀!快来救人呀!窑洞塌了!”
人们听到喊声,就朝窑洞跑去,不大一会儿,那里就聚集了许多人。修缮队的人扛来工具,大家投入到救人的紧张战斗中。因为工具少,有些人有力气也使不上劲,在那里干着急。
事情发生时,周恩来正在灯下批阅文件。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他立刻提起马灯,手拿铁锹,冒着风雨赶到现场。他老远就问:“怎么样,人救出来没有?”有人回答说:“还没见到人。土层太厚,大家正在挖。”听到这话,周恩来立刻加入战斗,用铁锹挖起土来。他一边挖一边高声说:“同志们快挖吧,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志救出来。”他指挥一部分人突击挖土,一部分人迅速准备担架,并派人去叫医护人员,以便争取时间,把人救活。
这时,部队的战士们排着队跑步来到了,每个人都扛着一把铁锹。周恩来对战士们说:“部队的同志到前边来,你们是主力军呀,赶快把压在土下边的同志抢救出来。”战士们一到,抢救工作的进度就加快了。最后,清理这两个窑洞前面的泥土时,发现了一个人,虽然医生轮流给他做人工呼吸,但也没有把他救活。他是理发员曹庆维。
抢救结束后,周恩来对大家说:“同志们辛苦了。大家都淋湿了衣服,出了汗,拼命干了一场,救活了四个好同志。我们想把这五位同志都救活,但曹庆维同志没有救活。我们都很悲痛,很惋惜,这是天灾呀。请同志们回去换换衣服,休息吧。”然后,周恩来把现场看了看,又去检查别的窑洞去了。他告诉有关人员,所有窑洞都不要住人了。
当周恩来走进西头的一个窑洞时,郭管理员的家属正抱着孩子在里头坐着。窑洞的顶部有几处正在往外渗水,情况十分危险。周恩来问:“怎么你们还没有搬走呀?”郭管理员的爱人说:“没有房子,往哪里搬呀?”周恩来说:“先搬到食堂里去,不要在这里住了。快搬走,现在还在下雨嘛。这窑洞很危险,快搬出去!”他立即采取行动,组织疏散郭管理员一家离开窑洞。一家人刚在附近的一处小房子安顿下来,那个窑洞就“轰”地一声倒塌了。周恩来问在场的一位处长:“别处还有没有窑洞?”那位处长说:“没有了。”周恩来说:“这次我们打窑洞也犯了经验主义。在这里打窑洞,明知土质不好,里面还用木架子撑着,那也顶不住半个山坡的重量啊!”
察看完窑洞和住房以后,周恩来就向毛泽东的住处走去。他对毛泽东警卫员说:“向主席报告,五个人救活了四人,曹庆维同志被土压死了。”警卫员把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说,周恩来全身湿透了,一直把人救完了才回去。
第二天下午,在西柏坡的大食堂里,召开了曹庆维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因为临时有要事不能参加追悼会,写了一副挽联,让警卫员送到追悼会上。周恩来也送了花圈,并致悼词。会场里,还放着各个单位送来的花圈。这次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大家都为失去了一位好战友而感到非常沉痛。
“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1949年3月中旬,春回大地,西柏坡后山上的柏树已变得翠绿。3月23日,七届二中全会的新闻公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表。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人员乘汽车离开西柏坡。开车前,毛泽东对机关干部和警卫部队讲话,他说:我们就要进北京了,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这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心情都非常舒畅,谈起笑话来。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多休息一会儿好,乘长途汽车也是很累的。”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西柏坡
汽车离开西柏坡,沿着山间公路向东北方向驶去。这个车队共有11辆小汽车和10辆十轮大卡车,卡车里坐的是警卫战士和少数机关工作人员。队伍告别了西柏坡,踏上了赴京“赶考”之路。第一辆是由叶子龙率领的前导车,毛泽东乘坐的吉普紧随其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和其他领导人的车辆及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和一个步兵排的警卫车随之而行。因为都是土路,尘土很大,每辆车之间都保持了约30米的距离。尽管如此,还是有尘土往车里飞落。为了挡尘土,卫士让毛泽东戴上眼镜、口罩,披上雨衣,并曾一度让毛泽东的车跑在最前面。当走了相当的路程后,突然传来后面汽车不停的喇叭声,原来是陆定一坐的那辆车陷在坑里了。就此,周恩来嘱咐司机们要千万注意安全,并对毛泽东说:“咱们就休息一下吧,吃点东西?”毛泽东笑道:“我早想休息了,你们要走,我一个人休息也不好啊。”于是大家都下了车,不是先喝水,吃东西,而是先打水洗脸。因为尘土太多,每个人脸上都落了一层土。然后大家开始吃东西,在地上铺了几块雨布,有的蹲着吃东西,有的坐在上面吃东西,也有的聊天。周恩来则顾不上休息,忙着看文件。
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对西柏坡的评价: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当天天黑前到达唐县附近的淑闾村。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中央领导准备出发了,此时淑闾村街道两旁,房顶上,都站满了围观的人们,几乎全村人都出来了。毛泽东频频向乡亲们招手示意,大家都认出了毛泽东,不约而同鼓起掌来。约在上午11点,毛泽东一行到达保定城外,稍作休息后,在中午时分进入保定城。吃过午饭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听取了冀中区党委书记林铁、军区司令员孙毅的汇报后,对党的工作、恢复生产、恢复平汉线交通等问题作了指示。下午3点半以后,毛泽东一行离开保定向涿县进发。从涿县火车站乘上专列向北平进发,25日上午,到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受到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党政领导和从香港、上海来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柳亚子等人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检阅了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同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还接见了北平市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各界代表和160多位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他们热烈地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李济深、黄炎培、马叙伦、陈叔通等人一一握手,互致问候,叙谈了半个多小时。时间已晚,周恩来看了看手表说:“朋友们,先生们,谢谢大家来到这里欢迎毛主席、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天快黑了,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后有机会再谈,以后见面的机会多得很。”
检阅仪式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驱车前往香山。香山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转移到北平时的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周恩来在这里住了好几个月,后来才把家全部搬进中南海西花厅。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胜利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任务,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
(本文选自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