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人物 -> 毛泽东视察棉花丰产方

    毛泽东视察棉花丰产方
    来源:  更新时间 : 2022-05-10

    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来到磁县成安镇城关营(今属成安县)棉花丰产方视察。按照原定计划,毛泽东这次视察的地点是成安镇道东堡棉花丰产方,城关营棉花丰产方只是途经。可是,正在这个棉田里作业的棉花姑娘看到毛泽东的视察车队到来后,顾不上接下腰间系着的棉花包,就纷纷向车队奔去,在场的农业技术员和大队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聚在一起,迎着车队高呼口号。见此情景,毛泽东急忙下车,向群众招手致意,并同部分群众握手,他决定先视察这个丰产方。

    当毛泽东看到地头一块牌子上写着亩产3000斤时,用质疑的口吻问道:“3000斤能收到吗?”地委书记庞均赶快纠正说:“1000斤,1000斤。”其实,毛泽东对当时全国各地存在的浮夸现象已非常警觉。毛泽东边走边读,突然,一块牌子上的一首小诗吸引住了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大棉桃,不简单,桃子大得像鹅蛋。全国产量要列位,争取主席来看看。”毛泽东饶有兴致地看完后,风趣地说:“争取我来,我来了嘛。”说完,田野上响起了一阵笑声。

    毛泽东在进入试验田时,一条1米宽,1米深的水沟挡在他的面前,随行人员担心66岁的毛泽东行动不便,忙过去搀扶。毛泽东摆着手说:“不怕、不怕。”抬脚就迈了过去。

    这时,人越聚越多,毛泽东像拉家常一样,问完这个,问那个,问完这事,问那事,有问有答。当陪同人员让毛泽东上车去道东堡大队的丰产方视察时,毛泽东说:“看看吧,看看吧。”说着又向前走去。当走到在夹道欢迎人群中的一位老太太面前时,毛泽东亲切地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了,还摘棉花?”那位老太太拍着手,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旁边人代答:“她今年50多岁了。”毛泽东又问:“一天能摘多少斤棉花?”旁边人代答:“她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棉花。”老太太抹着泪,不住地点头。

    12时许,毛泽东乘车来到道东堡大队的棉花丰产方,这里是万亩棉花丰产方的中央。毛泽东同磁县县委领导和群众代表一一握手。这时,庞均小声对毛泽东说:“请主席先休息一下吧!”毛泽东说:“先看棉花吧。”说着就向前走去。在这里毛泽东首先视察了机井的使用情况,尔后又察看了棉花、冬瓜、豆角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午时过后,庞均再次劝毛泽东休息,毛泽东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在丰产方中央临时搭建的休息室休息。片刻后,毛泽东邀请棉花姑娘进屋交谈。

    在休息室中间位置,有一把为毛泽东准备的铺了毯子的红木椅,毛泽东没有坐,他让棉花姑娘王素梅坐这“第一把交椅”,王素梅不肯,让来让去,谁也没有坐。座位前的条形桌上摆满了用来招待毛泽东的熟红薯、花生、新鲜的西瓜、苹果和梨等土特产品。毛泽东热情地把红薯分给棉花姑娘,自已也拿了一块,与她们同吃。

    毛泽东学识渊博、通古晓今。初见毛泽东的人不免感到拘谨与紧张。毛泽东则利用人名或历史典故开句玩笑,说句风趣的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化解。在这次交谈中,毛泽东就用冯二马先生来趣解磁县县委第一书记冯迎祥的名字;用邯郸历史上“二度梅”的传说来比喻棉花姑娘王素梅和王秀梅。

    正当毛泽东谈笑风生时,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只见一人手提菜刀向这边跑来,执勤人员眼疾手快,出手将来人手里的菜刀击落在地,这人极力辩解。毛泽东闻声走了出来,在知道事件的缘由后,破颜一笑说:“要感谢大队长,否则我们都吃不成西瓜了。”原来,持刀的人是道东堡村的大队长,细心的大队长发现招待毛泽东的桌上有西瓜,而没有西瓜刀,便匆匆回村取刀,不料却引起一场误会。

    毛泽东离开道东堡棉花丰产方,来到成安粮棉厂视察。一进大门,看见一个像雪山似的棉花大垛,毛泽东仰望着大垛说:这么大的棉花垛,真像棉花山。他边说边踏上斜坡上的木板往垛顶上走去。陪同的人员怕他走不稳,想扶一扶。毛泽东摆摆手断然拒绝说:不用,不用。大家仰望着毛泽东一步步登上垛顶。只见毛泽东双手叉腰,极目远眺,并向在场的人们挥手,笑着大声向新华社摄影记者说:“你们没有上棉花山,我上花山了。”他那爽朗的笑声在空中回荡。

    《毛泽东与河北》 中央文献出版社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5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