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怎样加强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二)
五、准确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前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在创新,学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怎么“进”?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准确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党史党建研究的学术动态。高校一般是很重视了解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的。但党史党建学科怎么了解和掌握这些动态和前沿性的成果,却很有讲究。
我们经常看到发表的一些关于党史研究动态和成果的综述,从中可以经常吸收到其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习到对一些党史事件和人物作出最新最权威的表述和评价。但其中缺少很多重要的文献和信息来源:一是缺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包含的党史信息;二是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包括此前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集体和个人出版的著作里大量关于党史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提法、新结论;三是缺大报大刊发表的有关党史的文章内容;四是缺中央和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编纂的地方党史著作、论文集、会议资料集;五是缺中央和省区市党史部门主办的多种党史报刊发表的文章。这几类材料往往被认为不是学术研究、学术成果而被弃置一旁。
被遗漏的材料其实是最能反映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进展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或缺少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研究和发掘,就根本不可能知道党史工作、党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写出来的综述,就好像描述了一座房子上的几块砖头,却几乎看不见整座房子的全貌。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很多学者过度依赖知网,搜罗动态都要从知网里找,知网没有,自己文章的综述里就没有,这必然就会有大量的重要材料被遗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面所列举的几类材料不是学术成果,不值得去关注和查阅。另外,这也与党史部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史和文献工作部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但这些成果只有少量以学者个人名义发表,多数研究都只形成结论、作出新的表述,而不是以公开发表的论文的形式作详尽的论证,因而,搞综述的同志当然就不会去阅读这些著作并从中搜寻有哪些进展和变化了。
如果不知道党史和文献部门取得的新成果,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就不可能与时俱进跟上党中央的新认识、新结论、新要求,也不可能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因此,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必须大幅度转变掌握党史党建发展前沿和学术动态的角度、路径和方法;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下列几方面的材料,写综述的同志更应该好好研究这些材料:
第一,习近平关于党史和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涉及党史的文件,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涉及党史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讲话和文件,既是政治也是学术,要善于解读。
第二,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以及省区市出版的各种党史和文献基本著作、各种类型的大事记、年鉴,以及涉及人物的传记、回忆录等。通过比较、鉴别,获知其中的新成果。相比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一些权威专家所撰写的著作,有的省区市出版的作品更有内涵、更为鲜活,更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成果。
第三,纪念重大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形成的文献资料。在这些活动中,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往往是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最新最权威的评价。其中的某些用语、概括往往富有深意。围绕纪念活动发表的大事记、文章,召开的研讨会、座谈会,汇编的论文、讲话、发言集,更包含了大量学术成果的信息。
第四,中央大报大刊发表的涉及党史的文章。这些文章当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中会包含很多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这些文章能在大报大刊发表,至少反映了对于很多党史问题的主流观点。可以当作某种重要的学术进展来看待,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
第五,中央和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主办、主管的党史刊物,都是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杂志。还有地方的多种党史杂志,往往提供了很多新的历史事实,可以为教学科研所用,至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党建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沿和学术成果与党史有所不同。党建方面的前沿成果,既表现在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文件里,表现在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各种文件里,也表现在各种媒体、各种刊物发表的文章里,还表现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在各种类型党组织的探索创新中。获知这些前沿成果的途径是很多的。
六、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是党史党建的重要力量和工作队伍,随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这支队伍的需要量大增,迎来了增强、发展的大好机遇。
现有的党史党建师资队伍,总体上数量不够,质量欠缺,因此急需补充、提升。许多高校的救急之策是在本校内部调整,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其他几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等抽调人员。还有的,从其他院校吸引人才,也有从党校、党史部门引进人才。但根本之策,还是要提高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水平。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较快地提高有关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教学能力。
现有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队伍中,有的经过了长期磨练,水平很高,能力很强,但也有很多基础不扎实。有的是从别的专业岗位转过来的,对党史党建不很熟悉。特别是现在高校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比较多地集中于看专著、看核心期刊的论文。因此,有些学者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但对党史党建的整个内涵还不是很通。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所以还应该在“通”字上多下一点功夫。基础是通,拔尖是专。
我主张对高校的党史党建师资队伍加强培训,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组织或要求教研人员通过培训或自学,系统阅读党史党建的基本文件、基本著作,系统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及其由来,系统学习党史党建相关课程和教材,夯实从事党史党建教学科研的基础。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普遍提升,从中拔尖。
由于高校长期未招收党史党建学科的本科生,所以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量地存在偏科、基础不扎实的现象。把他们补充进党史党建学科的时候,应该注意既要扬长又要补短,尽早夯实政治、专业和学术基础。要首先解决“通”的问题,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史党建的文件,学习党史党建方面基本著作、重要文献等。
七、选定本校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特色和重点
党史党建学科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容是统一的,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所以各个高校都要做好基础性的全面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
但作为科学研究来说,无论党史还是党建,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每一个高校都要打好基础,但想在多个领域都取得领先地位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人才队伍,也已经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所以在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新阶段,可以进一步分析自己学校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不足,慎重选择和确定自己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特色。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整个高校系统的党史党建学科才能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比如,在党史学科方面,在整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基础上,可以把某个时期、阶段的党史研究作为发展的侧重点,也可以抓住某一个领域或专题加强研究,如可以侧重于经济建设史、侧重于制度建设史、侧重于统一战线史、侧重于党的建设史,等等。
还可以选择加强人物研究,争取在某些人物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中央和省级党史部门任务繁重,除了领袖人物和某些特殊人物外,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众多的人物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高校的学者们就可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党史重要人物的家乡,更要关注这些人物,利用地方资源,把这些人物的研究搞深一些、搞细一些,成为这些人物研究的权威,还可以将这些资源和成果转化运用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文化和旅游建设中去。
党建方面也是如此。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选择党建基本理论,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可以选择党章党规,可以选择纪检监察,可以选择反腐败斗争,可以选择党际关系,等等。
选定了特色和方向,就可以围绕特色和方向配置力量,确定课题,撰写专著,发表论文,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尽快在某个方面脱颖而出,取得优势和领先地位。
八、制定本校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规划
制定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把中国式现代化一步步推向前进。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规划。在目前条件下,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是各个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最基础的综合性工作。
这样的规划,最好是组织党史党建学科的全体教职人员通过深入讨论、科学论证、反复权衡后加以制定。规划应该全面分析本单位的特点、传统、长处和不足,确定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本单位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特色、主攻方向;确定学生培养和教学的总体要求、提升举措、促进方式;确定科研的主要项目,争取在哪些问题上有所突破,争取申报哪些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争取出版哪些专著或者丛书,举办什么规模的研讨会,等等。
规划要有适当的保证措施,确定一定的激励机制,着力调动所有教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划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以确保一步一个脚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检查,年年有总结,年年有要求,年年有进步,使规划落到实处。
规划要处理好单位、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原则上是大规划、小自由。就是说,规划是整个单位学科建设的规划,应是在集中全体教职人员意愿和智慧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必须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来加以实现。在此前提下,不同团队和个人也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在单位集体的规划和主攻方向上作出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和特点在某个领域和方向上作出自己的成绩。不同的团队和个人从不同的侧面向着整体的目标前进,就会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使学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有没有这样的规划,效果会很不一样。有的单位缺乏组织和协调,除了布置教学任务外,对教研人员的科研基本上采取无为而治甚至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样的方式并不是肯定不会出成绩,但其合力显然是不强的。如果在充分激发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适当地加以引导、组织和协调,取得成果的概率应该会更高。
九、把党务实践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
党史和党建都是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资政育人。党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史党建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会有不少的人从事各级党务工作。
所以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该特别注重党的事业、党的建设的实际。作为高校,注重学术研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些学者往往喜欢钻进象牙塔中,做一些咬文嚼字的工作,不了解现实,也不关心现实。这对某些学科来说也许可以理解,但对于党史特别是党建学科来说,就不合适了。如果党史专家不知道我们历届的党代会何时召开,什么背景召开,如果党建专家不知道党章作了哪些修改,如果学党建学科的学生不知道党的基层组织怎样活动,那这样的党史党建学科教学和科研就太脱离实际了。
党史党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一部分学生成长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政策研究人员。其中学党史的,可以补充进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单位。但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党务系统,从事机关的、基层的、各个不同单位的党务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实际,党史党建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熟悉党史、掌握党的建设的理论,而且要熟悉党章、党规、党务,知道党的建设有哪些规定和制度。不仅要懂,还要会干,知道党委工作怎么做、支部工作怎么做。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应是既能说又会写,还会实际操作。作为检验的标准,如果分配到某个单位,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承担起某些工作任务来,这样的毕业生就比较管用了。
所以,党史党建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党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把党建实践、党务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课程设置要安排一定的党务实际,如设置党章党规课程、设置党务工作课程,甚至设置群众工作课程。教师应该熟悉党务实际。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随时把握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措施、新方式。教学方式要注重调查研究,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党务实践,承担一定的党务工作任务。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一些党委或支部实习,实际从事党的工作。如果有可能,可以有少量高校试招党务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各级党务的实际工作者。
十、加强党政部门与高校在党史党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意见》指出:“加强党史部门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文博等系统党史工作者的联系协作。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的积极性。探索进行党史信息员队伍和党史联络组、宣讲团建设。”[2](P795)按照这一要求,各级各地部门在加强与高校党史党建学科联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有的党史研究部门邀请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人员召开会议,向他们传达中央有关党史工作的要求和精神,传达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有关会议或文件的精神,使他们及时了解党史工作的部署、进展和关注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有的地方党史部门很注意发挥高校党史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作用,邀请他们承担一些课题调研和著作的写作任务。实践证明,这样的联系和合作对双方都很有益处。
党史和文献部门熟悉党中央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累比较多、研究比较深、水平比较高,熟悉党中央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意见和口径,能比较好地把握政治方向,保证党史文献工作和党史文献研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能抓住党史和文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逐步把党史和文献的研究推向深入。但是党史部门的人员数量有限、任务比较繁重,很难对全部问题展开深入持久的研究,而且党史部门的人才也不是很丰富,近年来也遇到青黄不接的问题,有影响的党史大家较少。高校系统的党史党建学科人才虽然也不是很多,但中共党史党建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高校的这支队伍迅速扩大,而且还新增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所以可以大大扩展党史党建研究的范围,加强党史党建薄弱环节的建设。还可适当地参与和承担党史党建部门的某些任务。加强与党史党建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得到党史党建工作和党史党建研究的信息,提升高校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同时,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应加强与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可以直接得到准确有力的指导。这些部门的一些研究任务、调研项目和课题也时常会交给高校的一些专家来承担。通过这样一些方式,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可以更加贴近现实,也可以更好地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作用。
所以,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有关党史党建部门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委政府的一些工作。党史党建的教学科研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一些调研、写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参加有关的研讨会,善于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共同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不断前进。
注释:
[1]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 07-2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李忠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