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世界影响(二)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针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天下和,民心安。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之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7]P1642。并围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眼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社会发展中许多现实问题得以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改革发展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既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促进了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在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18]。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认识改革开放在新时代是如何全面深化的,又是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的,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不断增大。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P221。浅滩中可以摸到的石头,也都被摸得差不多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新时代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经过长期发展,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利益诉求更加多元。面对要不要改革,有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愿改革,有的本领不足、担心风险、不敢改革。面对如何推进改革,有的墨守成规、僵化不前,跳不出固定思维和条条框框,有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想着自家“一亩三分地”,不会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再难也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进,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不能冒失推进,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必须以更大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的大多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推进改革,往往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有利益,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相应增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且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既要动真格、敢碰硬,向顽瘴痼疾开刀,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也要注重协同配合,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最大限度减少改革的阻力。
必须以更大智慧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渐进式改革和增量式改革,前期能使不同社会群体普遍受益,所以容易形成社会共识,因而是“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的烦恼”逐步浮出水面,找到各方面普遍受益的改革措施越来越难。而且,改革已不单纯是经济改革,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对改革的系统性要求更高。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对改革的优先顺序也有不同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犹如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2]P42。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将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推进改革必须科学制定总目标,从整体上明确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反映了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深刻理解总目标的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就是改革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我们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为各领域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根本保证。后一句规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就是改革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样。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上是好的,具有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建章立制是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锚定总目标,勾勒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新观点新论断,出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领域336项改革举措。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
锚定这一总目标,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个重要战略安排,使“中国之制”的发展完善清晰可见,使“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19],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1.9万亿元增至126.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明底色。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深化改革没有穷期。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我们党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再接续,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从总目标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进一步”和“继续”两个关键词,充分彰显我们党在改革上道不变、志不改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
从战略部署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60条呼应衔接,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特点。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强调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相比,这“七个聚焦”的战略重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仅对各领域目标要求作了丰富和完善,而且增加了国家安全领域的改革目标。
从原则要求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六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六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19]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足关键时期用好改革开放重要法宝的历史自觉,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担当。
五、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0]P97,中国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深刻影响,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当今世界,开放和融通是大势所趋,也是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40多年来,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坚持在融入世界中促进自身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明确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P242。40多年来,为了赶上时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坚持把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正是通过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一体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正是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我国的长期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21]40多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坚持与各国分享自身的发展机遇,努力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开放的“舞台”越来越大。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便车”的中国,不仅让自身发展惠及世界各国,也让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成为普遍共识。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不仅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以自身发展的“自转”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公转”,使民族命运的复兴进程与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始终紧紧连在一起。
(二)改革开放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2]P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
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23]P307,改革开放使中国强大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不搞侵略扩张、坚持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国。从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从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到加强金砖国家合作,从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在参与战乱维和、反对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承担救灾援助、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摆脱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为解决全球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着眼全球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也坚持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以中国智慧推动解决世界的问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现代化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所以一些国家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固定思维。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存在贫富分化、物欲膨胀、侵略扩张等弊端,给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我国在改革中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无论是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或者是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24],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助力三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进一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今世界,受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依旧低迷。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这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使现代化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不到1/7提升为1/3。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让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也将为世界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进一步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当今世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地缘冲突加剧,单边霸凌肆虐,恐怖主义、网络攻击、难民危机、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世界上和平力量的进一步增长、稳定因素的进一步增强,可以更好发挥中国的负责任大国作用,更好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
进一步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让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中互学互鉴、美美与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冷战思维沉渣泛起,一些国家固守“非此即彼”思维,鼓吹“文明冲突论”,恶意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更加深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25]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一定能够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孙承斌.热烈的讨论 真情的交流:记胡锦涛同江苏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7.
[16]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8]新华社.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19]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20]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1]新华社.习近平向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3-07-11.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4]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
[2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