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从谱新篇、开新局视角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二)

    从谱新篇、开新局视角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二)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更新时间 : 2024-11-18

    三、继续“啃骨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困局

    看待和对待风险挑战的态度,决定我们破局解困的思路。上面说到的一系列风险挑战,既给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改革的难度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中难啃的“硬骨头”,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如何破局?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 以不断深化改革的方法育新机、开新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解题的。解题的方向,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等等。

    每个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中都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突出矛盾,比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关键是要更好地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重点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根本是要让教育、科技、人才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比如: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方面,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方面,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真正调动起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等等。

    这些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也包含着我们要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就反映了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正如《决定》中指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我们党领导人民一路走来都面临困局,也都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的办法来不断破难题开新局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主题这一线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作出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伟大决策,进一步提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6](P155)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迈出追赶时代的历史步伐。

    从那以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主题,研究讨论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三中全会”也由此被赋予了包含“重大改革主题”的特殊内涵。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聚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聚焦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问题,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文件。提出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会议要求,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应当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要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纪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0月),聚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聚焦农村改革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入新世纪后的头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会议要求“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7](P57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聚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要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聚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20年前我们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8](P554)后,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聚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还提出: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9](P274)

    这次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以深化改革应对挑战、开创新局的传统,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改革所聚焦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又一次谱新篇、开新局的“三中全会”。

    以不断深化改革作为党的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这既是我们党解题破局的坚定意志和睿智决策的反映,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一种传统和破解实践难题的重要方法。这个传统和破题方法,既反映了实践探索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党的决定、决策和施政方针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2](P157)

    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重大决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在稳步推进。由此,改革开放也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2. 破局的“关键一招”也是“持久一招”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及其产生的实践推动作用可以看出,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关键一招”,就是我们的“破局之招”。

    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在提出并阐述“关键一招”问题时,就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P158)意义上作过明确解读,他指出:“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P158)这就深刻指出了“关键一招”的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我们在决定中国命运和实现伟大目标上坚持使用这个“关键一招”,以此破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发展难题;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充分利用这个“关键一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前进才是我们的出路,因此,“关键一招”也是“持久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关键一招”和“持久一招”这两个方面来全面深刻体会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来着力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和取胜的法宝。由此,我们也才能进一步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决定》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向纵深,推动破解那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解决那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运用好这个“关键一招”和“持久一招”,必将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大推向前进。

    结语: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务求实效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把《决定》涉及的300多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抓落实,取得实效。抓好落实,关键要把握好三个根本点:第一,要把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和贯通起来,以科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推动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要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第三,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抓落实就要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特别是要务求实效。有关抓落实和求实效,需要我们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发力。

    1. 从国内视角发力,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后一条,着重提出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1]的问题,并特别强调“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1]这一条紧紧呼应了《决定》“总论”一开始就讲的“三个更加注重”,落脚在“更加注重讲求实效”。

    讲求实效,就必须求真务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干事创业的历史进程中,历来主张“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强调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在这里我们提倡的“钉钉子精神”,其本质内涵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改革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进一步弘扬了我们党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精神,而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推动建立了一系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目的就是要真正打通思想认识、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堵点。只有求真、务实、深钉,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实效。

    讲求实效,就必须解决问题,要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注重实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说的问题导向,强调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2](P161)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我们通过改革已经建立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进一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随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随时回答和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只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实效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落脚点。

    讲求实效,就必须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真正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绩实效的最终检验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效果满意不满意、赞同不赞同,关键是看是否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只有改革真正顺应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改革才更有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老百姓时时关心和期盼的问题,这样的改革才有真正的实效。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就突出地反映在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上,所有改革举措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立场。这样的改革思路和导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洪流。

    概而言之,“讲求实效”从国内视角出发,就是要写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文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2. 从国际视角发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来都不是自己关起门来搞的,更不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加强调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更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毫无疑问首先要坚定地捍卫自身发展权利,但同时也坚定地与各方共享发展红利,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因此,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实现自身发展,而且要促进世界共同繁荣,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强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的是团结奋斗。我们需要团结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力量,还需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聚天下英才,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或敌视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一百多年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中,越是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围堵、打压,就越是注重团结海内外各界人士,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和磅礴力量,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在历史上,我们党团结和争取的许多国际人士,也曾经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没有多少认识或者充满了误会,甚至被诬蔑、谣言所左右过。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走进中国、走近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通过亲身感受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到这支队伍及其领导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事业的认识,以至对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这些人,后来自觉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的写作者、讲述者、传播人、推广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成为主动帮助我们突破困局的关键人物。

    总之,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士,甚至不放弃那些反对过我们的人士,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够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能量。有了这样的磅礴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人民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一定会前景光明。

    注释: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1).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杨明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研究员。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0期

    从谱新篇、开新局视角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