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贡献和鲜明特质(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贡献和鲜明特质(二)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更新时间 : 2025-09-12

    (三)在使命担当上,创造性提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引着中共的文化使命。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列宁主张通过“文化革命”对苏维埃国家的文化领域、精神生活领域进行根本的革命改造,建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就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明确文化使命和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并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文化不再被经济、政治等因素所遮蔽,开始逐步被提高到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磅礴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中国道路”更加成熟。中共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共十九大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中共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一以贯之、持续深化。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体现了中共对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铸就文化新辉煌指明了目标方向。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阐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性深层次支撑作用,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内涵和定位,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绘出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路线图。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习近平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202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提醒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革命文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使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入心扉,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代代相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铸牢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四)在原则立场上,创造性提出“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坚定信念。近代以后,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和文明难以赓续的危机,一些国人形成了轻视鄙薄自身文明而重视崇尚西方文明的思想倾向,有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从而陷入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弃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人民经过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定文化自信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阐明为何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如何文化自信,等等。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盈着深厚的中华情和浩然的民族魂,蕴含着对文化危机的清醒审视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为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坚定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出中共对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高度自觉。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我们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一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二是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三是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系统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四是要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五)在重要动力上,创造性提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也带来了全球化与民族化、现代与传统、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文明冲突中,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秉持文明进化论来为殖民主义作论证,发展中国家大都秉持文化相对论来对抗文化侵略。中华文明历来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强调“命运与共”,凸显“以人为本”,着眼“开放包容”,超越了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也超越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习近平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在2023年3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人类社会新的合作前景,对于推动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勾画出超越差异分歧的价值同心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普遍遵循。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对话,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在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此外,习近平还阐释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重大创新观点,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它不仅体现出丰富内容和理论创新,更体现出一系列鲜明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突出强调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了起来。习近平强调,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对于执政党而言,能否始终保持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事关国家政权巩固和国家前途命运。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维护和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为了谁”方面,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切为了群众,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发展“依靠谁”方面,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在文化建设“谁来评判”方面,强调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成果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以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揭示的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律运用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实践,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二)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既倡导保持我国文化建设的自身主体性,又强调不能故步自封,体现了文化坚守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从守正方面看,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魂脉,也不能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要不断在坚守文化自信过程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创新方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理念、话语、机制、内容等各方面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推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科学把握古今、中西、传统与现代关系,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如何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化主体建设的实践维度,充分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培育具有什么精神品质的文化主体、如何实现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怎样培育文化主体精神等时代之问作出了原创性回答。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思维,是由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构成的严密体系,是一个学理深厚、内容丰富的系统完整有机体。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辩证统一特征的开放系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随着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体现出系统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及其要素、结构等方面能动的、系统的科学反映,全面揭示了文化系统与社会环境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不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始终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不断深入,始终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双向探索中、在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优化其结构、强化其指导功能,特别是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释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展现出包容开放的文化胸怀,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以系统观念、开放式态度、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落实好、丰富发展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这一思想既有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的实践路径;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体现出“明体”与“达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架构,是对党领导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展示出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对文艺、新闻舆论、网信、哲学社会科学、学校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发展等领域工作的指导,体系化地凝结为理论智慧,做到了“明体”;将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用以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做到了“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在文化建设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用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实现了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想呈现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体用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并且在实践中持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

    作者:樊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5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