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从党史中汲取改进文风的智慧和力量(二)
本刊编辑部:针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短、实、新”优良文风的要求。您认为实现“短、实、新”文风的要求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陈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长、空、假”不良文风的种种表现,深刻揭示了这些不良文风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形成“短、实、新”优良文风的办法和途径,为改进文风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形成“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使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蔚然成风,是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多管齐下,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进文风首先要改进作风、改进学风。“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根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使然,文章假如脱离实际、一味求长,难免穿靴戴帽、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愈发空洞无物、言不及义,“空”和“假”也就在所难免。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深刻揭示党八股的根源在于“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并科学指明解决的办法是“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只有这样,“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解决文风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路线和学风、作风问题,文件、讲话、文章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提出新的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文件、讲话、文章的内容才能做到“实”,语言表达也才能更加观点鲜明、要言不烦、重点突出。以“实”作基础,才能避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舍去空话套话假话,做到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这样形成的文件、讲话、文章,才能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又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既有筋骨又有血肉和温度。如果离开“实”作基础,为短而短、为新而新,容易掉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诸如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等等,都有待一一去分析研究和破解。回答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制定文件、作报告、写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实”的文风,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从实际出发,奔着问题去,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以回应时代呼声,解决群众关切,切实增强文件、讲话、文章的针对性。
第二,加强理论素养,切实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办法是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端正文风的基本方法。“长、空、假”不良文风的一个根源,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对林林总总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提不出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只是简单罗列堆砌材料,流于空谈。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把握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才能提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根本和要害,做到既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又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做到以理服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第三,创新话语体系,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长、空、假”的讲话、文章群众不爱听、不爱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枯燥无味乏力,千篇一律,散发着“八股味道”。古人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文件、讲话、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但要让思想内容充分表达出来,为群众所喜爱、所接受,又离不开良好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才能进一步把道理说准、说实、说深、说透。“新”的文风,不仅思想内容要实、要新,表达形式也要力求创新,要通过创新话语体系,让人民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进、看得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许多文章讲话金句迭出,比如“打铁必须自身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钉钉子精神”“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梦”“APEC蓝”等等,既深刻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语言文字表达又准确生动、鲜明形象,朗朗上口,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有深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向经典著作学习,既提升思想境界,又学习良好的文风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叙事表达。形成优良文风,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著作中学习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好的作风和好的文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延安时期,在为张思德召开的追悼会上,据当时《解放日报》的报道记载,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作了历时一个半小时之久的讲话,“对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阐述至详”。后历经修改,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时,只有不到700字,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字字珠玑,读起来既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意味深长、耐人回味。文章不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张思德形象,更重要的是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对待自身不足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面对困难挑战加强团结奋斗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更是全篇的画龙点睛,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使命任务的精准概括,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功范例。这篇光辉著作是毛泽东无数精品力作有代表性的一篇,深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也潜移默化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中也有许多体现“短、实、新”优良文风的名篇佳作。收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出访意大利时对菲科众议长所提问题的回应,连标点在内,也就150多字,小篇幅却说了一个大道理。当时,菲科众议长是这样问的:“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尽管只是两个领导人之间即兴式的一问一答,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语气十分坚定,发自肺腑,掷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并以举重运动员为例,进一步阐发担负起这份重大责任的坚定自信。问答之间,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更多体现的是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大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大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无畏的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尽显大国领袖的风范,彰显大无大有的真挚情怀,饱含许国许民的勇毅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性质宗旨,可以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真理力量,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人民情怀和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无私无畏。
本刊编辑部:《干部教育研究》是一份专门致力于党和国家干部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专业性理论期刊,请您对进一步办好《干部教育研究》提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陈理:重视干部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个显著政治优势。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同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教育是分不开的。今天,世界百年变局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对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党要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相信《干部教育研究》作为党和国家干部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专业性理论期刊,将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进一步强化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有珍贵的干部教育的思想内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围绕干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党校春秋学期开学典礼、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式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等重要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办好干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进一步有组织地对这些重要思想开展学理化、体系化研究,为加强干部教育提供重要指导。
进一步强化历史思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1933年在中央苏区创办中央党校算起,中央党校已走过90多个年头,我们党开展干部教育的时间实际上还要更早一些。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干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今天加强干部教育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有组织地加强相关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起点。聚焦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干部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干部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提出对策。
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随着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干部教育要有更强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要进一步强化对如何培养党员干部胸怀“两个大局”和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本领的相关研究,还要同相关国家、政党积极开展关于干部教育经验的交流借鉴。
祝愿《干部教育研究》办出特色,越办越好。
作者:陈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来源:《干部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