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纵横 -> 邯涉铁路——我党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邯涉铁路,在今日祖国铁路网中是小小的一个环节,它不是主要运输动脉,本地域之外的人也很少知道它的存在,它的光辉历史更鲜为人知。但是,就是它,使中国共产党在铁路修建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是我们党自己组织设计、测量、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而且是在战争环境中建成的。它是我们晋冀鲁豫老区人民的骄傲,它使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铁路修筑史上写下了豪壮的浓重的一笔。
一、修建邯涉铁路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条件
郭沫若“武安铁矿峰峰煤”的词句脍灸人口,客观反映了武安峰峰一带蕴藏着丰富煤铁资源的实际。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之前,为了运销煤炭,中国的民族资本和封建资本及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本已于峰峰一带开了许多煤矿并先后修建了六河沟至丰乐镇、西佐至马头、峰峰至光禄等准轨和轻轨铁路近70公里。“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占武安、峰峰。1942 年,为了以战养战,更疯狂地掠夺煤铁资源,日伪修筑了西(佐)马(头)和邯(郸)磁(山)铁路近70公里。日本侵略者利用象血管一样的条条铁路,拼命地侵吞着中国丰富的宝藏。晋冀鲁豫边区军民为了保护祖国的矿产资源,阻止敌人的掠夺行径,开展了大量的破坏铁路公路行动,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掠夺。但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武安、峰峰煤矿富藏区域基本是敌占区,阻止敌人掠夺的效果也是有限的、间断性的。直到1945年九、十月间,武安、磁县、峰峰、邯郸一带相继解放,晋冀鲁豫边区范围迅速扩大,边区政府在这一区域建立起巩固的政权后,才派员接管了煤铁矿及铁路,矿产资源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为人民所用。当时煤炭生产和运销,为解决边区的财政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破坏刚刚签订的“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爆发了平汉战役。为了粉碎国民党打通平汉路进占华北的企图,边区军民拆毁了安阳至邢台以及邯郸至磁山、峰峰至马头丰乐镇至六河沟等段铁路,大量的铁路用材,尤其是自己不能制造的机车和铁轨由沿线地方政府组织群众收藏。这就使修铁路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拆毁铁路过程中,为转移铁路器材和机车车辆,军民们按转移方向及路线把拆下的轨道采取铺前拆后的办法,将笨重的火车头、车皮轨道一直倒运进了山,倒运的同时,一部分人初步学会了轻便铁路的铺设技术和小火车驾驶本领,并有意地动员保护了原来懂得这方面技术的煤矿工人,这就为修铁路准备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及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又使修铁路成为了紧迫的战略需要,修铁路的地理地域条件和物资条件基本成熟。
二、艰难曲折的修建过程
至1947年2月,国民党在其挑起的全面内战战场上没占到便直,军队大量被歼,土气低落,明显暴露出战线太长、首尾难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破产,从3月份开始,被迫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兵力进犯我解放区东西两翼,即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南及冀南一些地区也遭敌进犯。边区政府一面组织消灭进犯之敌,一面向边区腹地转移物资,以防不测。中央局经济部工矿处动员工人把峰峰、六河沟煤矿的机器、铁路机车、道轨运往磁山,为保证这些物资的安全,准备继续往西运进太行山深山区——涉县。由于机器大、重、笨,道路不好,手段又落后,运输很不方便。工人、干部建议沿邯长公路从磁山至涉县修建简易铁路,这样做,各种不同规格的从平汉路拆下来的准轨和矿山用轻轨都可用上,简易铁路用的枕木相对少且小,边区内就可以解决,修一段运营一段,小机车不仅不用人工搬运,还可以变成动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摆弄过煤矿铁路的工人也有了用武之地。简易铁路还可以在支前运输、减轻群众负担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如果战争形势出现不利,还可以从磁山向涉县逐段拆除,把道轨、机车等钢铁大件及时运进深山区,为解放军的兵工厂准备充足的原料、钢材。群众的建议受到边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决定接受群众建议,修筑磁山到涉县的轻便铁路,并决定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先修磁山至冶陶段,明确由财经办主任杨立三领导此项工作。由工矿局长徐达本具体负责筹备筑路组织机构,从边区政府所属机构中抽调干部,成立工矿局筑路处。该处驻武安县徘徊村,由总务、材料、工程科组成。总务科长李土英,材料科长李绍周,工程科长赵云棠、副科长赵康、张恒顺。工程科下设勘察队、钉道队(队长洪国贵)、施工队(队长王保全)及电话班。后来又成立了工务、会计、机车、人事等科室,科长分别是郝克非、传少卿、王少禹、王润芝。修铁路的铁轨由民工把前述在民间收藏的准、轻轨,用人力车顺邯(郸)长(治)公路运输,枕木靠武安、涉县政府向民间派购。为解决其它所需零配件如道钉、施工工具的问题,专门把原峰峰两个煤矿的机修厂搬到磁山,合并成立大成铁工厂来制造。为解决当时最缺乏的懂修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问题,边区政府专门责成公安总局调查征集,在教师中发现刘文阁学过铁路工程专业,因而选调他专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另从在押罪犯中找了工程师李芝甫,从日本战俘中找了工程师高户(译音)和技术员高山,解决了修路缺技术人员的困难。铁匠、石匠等技术人才主要来自林县民间,大量的筑路民工由武安、涉县、峰峰、磁县派遣。磁山至冶陶段于1947年2月8日动工,1947年8月建成通车。紧接着修冶陶至乱石岩段,于当年12月建成。
1947年六、七月间开始,解放战争步伐加快,人民解放军由内线的战略防御转入外线的战略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支前的任务在短期内猛然加大,运输压力空前繁重。1947年10月,边区政府决定加速修建乱石岩至涉县城段铁路,并沿日伪时期的旧路基恢复修建邯郸至磁山段,迅速修通邯涉铁路,使火车能从涉县直达邯郸,以适应日益繁重的支前需要。为了加快修路进度,加强领导,边区政府决定原工矿局筑路处集中精力负责修建邯郸至磁山段,驻地由徘徊迁往邯磁段所经的武安县宋二庄村。在涉县偏店村另成立负责修乱石岩至涉县段的岩涉筑路办事处,成员由太行行署抽调有文化和技术的人组成。办事处主任章奋,秘书主任耿振林,工程科长郑易风,材料科长尚法生,成员贾爱昌、郭雨时,财务科长周世昌,成员贾宪荣、郭占林,总务股长侯恕,测量队长常天胜,成员路明、江懿,施工队长王祥亭、吴水泰。
经过边区军民共同努力,邯磁段于1948年3月通车,乱石岩至涉县段因为是在太行股地的大山大川中自己测量、设计、修筑难度相当大,到1948年10月20日才修成。终使邯涉铁路全线贯通。
三、重要作用及历史地位
董必武于1947年12月下旬在华北财经办事处石家庄交通会议上说过,涉县至南馆陶的铁路,对南征大军供应有重大作用,它把山区和平原联系起来,把山区的煤铁和山货药材供给平原,把平原的棉花布匹、食盐、粮食供给山区,经济上有重大意义。邯涉铁路自1948年10月全线通车,至1949年9月为恢复平汉铁路急需铁轨而拆除磁山至涉县段,整一年时间,连同修建过程中的分段运营,也只有二年多,但它诞生于人民战争的关键时期,适应了战略大反攻的需要,对支前运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淮海战役期间,邯涉铁路在刘邓大军后勤供应中的突出地位应不可替代。从涉县到邯郸的军列,一趟能运送30吨弹药,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如果改用驴驮,这些弹药需要400头牲口,最快也得走3天。从悬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铁路对战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保证了战争军需的供应线畅通,而且减轻了人民民负担,使人民能从差役中腾出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搞生产,以更充足的物资支援前线。铁路本身也为沟通生产领域的物资交流,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了大功。
同时,通过修建和管理这条铁路的实践中,在全国解放、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实际锻炼了一批铁路干部队伍和技术骨干,为以后大规模的建设铁路,准备了宝贵的人才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邯涉铁路所发挥的历史性的作用,更是影响深远、无法估量的。
邯涉铁路从决策、设计、施工,到通车管理,始终贯穿着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是我党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成果,是边区广大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结晶,是立足困难条件办大事业的典范,是我党我军在战争环境中的一项创举。它的历史地位正如刘伯承给予的评价那样:“是我们自己的第一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