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纵横 -> 太行烽火 ——彪炳千秋的晋冀鲁豫根据地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第129师,在根据地广大人民和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历经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创建的以太行山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是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与指挥中枢,也是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主战场。
邯郸,作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核心区域和边区首府,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筑堡垒 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70万兵力同日军展开“淞沪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后来人们习惯上仍称八路军),辖115师、120师、129师等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从1937年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八路军前方总部率第129师、第115师第344旅和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连续取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伏击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同时,与中共晋冀豫省委一起,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至1938年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军分区,在潼关、郑州、石家庄、太原之间的晋冀豫地区全面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形成了以我党为主的抗战局面,包括晋东南、冀西、豫北等根据地在内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自1937年12月起,第129师先后派遣挺进支队、东进纵队、骑兵团和第129师主力部队,挺进冀南平原地区,与中共冀南特委一起,摧毁日伪组织,改编收编地方游杂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20日,成立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4月,成立冀南军政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和冀南军区。8月,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冀南区委员会。冀南行署下辖5个专署,51个县。至此,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铁路、东抵津浦铁路、北至沧石公路、南跨漳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党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成立了中共直(隶)南特委和第四支队,中共鲁西特委和第十支队,中共泰(安)西特委和第六支队,中共苏鲁豫特委和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并建立了冀鲁豫边(也称小冀鲁豫,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鲁西(包括鲁西北、运西、运东和泰西)、湖西(苏鲁豫边)等几块根据地,为形成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到1938年10月,第129师由9000余人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
反摩擦 保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持续到相持阶段,蒋介石开始实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大搞抗日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2月,国民党部队进攻我太行根据地,97军军长朱怀冰、河北保安司令鹿钟麟、新5军军长孙殿英等部在驻地磁县、武安、涉县、林县等地袭击我抗日军民,进犯我抗日根据地。直南地区的石友三、丁树本及山东的沈鸿烈等部互相策应,也向太行、冀南根据地大举进攻,其中朱怀冰部历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是进攻八路军的先锋。
1940年2月18日,朱部突然袭击驻在磁县北贾壁、大湾村的129师先遣支队和青年纵队等部,造成八路军伤亡100余人的流血事件。朱德、彭德怀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查处朱怀冰的要求,但国民党当局置若罔闻。
在此情况下,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集中13个团的兵力,进行磁武涉林战役,以期消灭孤立突出于根据地的朱怀冰部,保卫太行根据地。129师以青年纵队、冀中警备旅组成中央队,以独立支队、129师特务团、386旅新1团组成右翼队,以先遣支队为左翼队,担任主要作战任务,以独立游击支队一部为策应。3月4日黄昏,各部进入预定集结地区,5日发起总攻,经过激战,我中央纵队攻占了朱怀冰驻涉县的全部阵地,朱被迫退至南、北贾壁一带。我右翼队也将国民党冀察游击2纵队击溃,左翼队则夜袭敌94师,迫使其向东南逃窜。6日,中央纵队和左翼队向退集在南北岔口、东西花园、南北贾壁国民党97军主力发起总攻,97军敌不过我军,抢渡漳河向林县溃逃。中央队、左翼队发起追击。别动支队迅速进至林县以南的临淇、西平罗进行截击。7日,右翼队又在芦家寨地区抓住逃军主力一部猛击,迟滞了97军的南逃,为中央纵队争取了时间。8日,中央纵队的主力挺进支队及警备旅在姚村及其以东地区截击97军主力,歼其3000余人。与此同时,中央纵队的青年纵队在漳河南侧的大河村歼97军一个营。至此,朱怀冰部大部被歼,最后仅剩2000余人,逃入河南修武县境内。
此役,共歼朱怀冰部一万余人,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彻底打退。此后不久,驻防涉县的孙殿英部也被129师“武装请出”了涉县。
在这次反顽战役中,地方抗日政府和民兵自卫队积极支前参战,中共涉县县委抽调干部组成随军工作团进驻林县,开展支前工作。中共武安县委、抗日县政府成立以县长贾云标为部长的粮食供给部,为反顽大军筹备粮秣。并组织500余人的救护队,开赴前线。磁县抗日政府在县长田裕民的带领下,随反顽大军转战磁、武各地,发动群众参战支前。在磁武涉军民支持下,八路军捣毁了朱怀冰巢穴,控制武(安)涉(县)公路以南地区。磁武涉林反顽战役结束后,邯郸涉县、偏城县(后并入涉县)全部掌控在八路军、共产党手中,为129师司令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进驻涉县创造了条件。
敌疯狂 抗日根据地遭重创
1941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更加艰苦困难的阶段。日军为准备对英美作战,集中主力对付晋冀鲁豫根据地,两年内日军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扫荡”534次,并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致使我根据地呈现日益严重的退缩局面。
同时,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和日军配合,对我根据地进攻和经济封锁,更加重了根据地的困难。为粉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联合夹击的阴谋,晋冀鲁豫根据地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主力军进行了整训,加强了军区建设与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建设。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加强边沿对敌斗争,开展对敌政治攻势,打击敌人的蚕食进攻。秋季,太行、冀南部队进行了邢(台)沙(河)永(年)战役等多次破击,对敌之封锁、分割进行了坚决的回击。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1941年7月,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主席,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这样,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更大范围上实现了统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变华北为大东亚作战兵站基地”的方针下,更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1942年,日军仍积极推进治安强化运动,以“铁壁合围”、“捕捉奇袭”、“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手段,对太行、太岳区进行了两次所谓“驻晋日军总进攻”,对冀南、冀鲁豫区进行了两次大合围,妄图消灭我军民生存条件,彻底摧毁我抗日根据地。
在敌空前残酷的军事、政治、经济全力进攻下,根据地受到很大摧残,加之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荒,根据地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如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全区军民对敌进行了顽强斗争,认真贯彻了精兵简政政策,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194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太行、冀南、太岳、晋豫四个区党委及相应的政、军、群组织。10月,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为太岳区。与此同时,湖西区划归冀鲁豫区,成立中共冀鲁豫区党委,黄敬为书记,受中共北方局领导;冀鲁豫行政公署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冀鲁豫军区受八路军总部领导。
八路军129师向太行挺进 抗日根据地壮大发展
从1943年开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的形势开始逆转,晋冀鲁豫根据地开始走向恢复和再发展的道路。
1943年1月至2月,中共太行分局在涉县温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提出了晋冀鲁豫边区今后斗争的基本方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根据地,从各方面去积蓄力量,为反攻和战后做准备。据此,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贯彻“敌进我进”方针,组织武工队和其他地方武装,深入敌后,大力瓦解伪军、伪组织;继续贯彻精兵简政政策,加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全部地方化;健全县、区、村各级指挥部工作,普遍建立群众性的情报通讯网和秘密情报站;在根据地边沿地区,实行抗日戒严,开展群众性的锄奸防谍斗争,坚决打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
1943年1月,水东地区(水,指微山湖水)划归冀鲁豫边区。5月份,太行、太岳、冀鲁豫等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空前规模的大扫荡。6、7月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冀鲁豫区军民齐力反击国民党军李仙洲部的进攻,有力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斗争。8月,太行、冀鲁豫两区组织了林南、卫南战役,开辟了豫北、太南、卫南广大新区。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苏联军队节节胜利,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日军在迅速衰败,国民党的政策更加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我党已经成为抗日救国的重心。5月,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冀南与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成立了中共平原分局。7月以后,军区又组织部队挺进豫西,扩大了解放区,壮大了自己力量。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提出的“积蓄力量、壮大力量、准备反攻”的方针下,一方面继续深入整风,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准备;一方面对敌展开局部反攻,对伸入我腹心地区的敌伪据点发动攻势,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封锁的局面。
1945年春,晋冀鲁豫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连续取得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的巨大胜利,攻克伪据点1700多处,收复县城28座,歼灭了大量敌人,解放区迅速扩大。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9日,毛泽东主席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武装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了进军令。晋冀鲁豫广大军民立即组成声势浩大的反攻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敌伪展开全面反攻。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却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继续抵抗八路军,并命令国民党军沿同蒲、平汉、津浦、平绥等线,向华北解放区进攻,企图夺取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八路军一面对日伪军继续反攻,一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予以反击。
经过全区军民英勇奋战,自1945年8月11日到9月20日,我军攻克县城59座,歼灭日伪5万余人,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区连成一片。1945年8月20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和武安县。从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后称解放区),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共消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国土18万平方公里,县城105座,解放人口2400万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0万人,民兵40万人。缔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八路军将士与邯郸人民结下了深厚情意。
完成使命 抗日根据地彪炳千秋
晋冀鲁豫根据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以太行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山西台地的山岳地带,平均高度在海拔2000米,太行、太岳、王屋、中条四道山脉,两两交错(太行与太岳南北向,王屋、中条东西向),构成千山万壑纵横盘结的天然形势。太行与太岳山脉之间,有沁河等沿太岳山脉东侧的深山夹谷南流入黄河;浊漳河以辽武大山为分水岭,流贯太行全区,入河南河北省界,清漳河由山西流经涉县,浊漳河和清漳河在涉县合漳村合流为漳河,经邯郸地区流入卫河。在太岳山脉的西侧,汾河自西北流向西南,入于黄河。在太行山脉的东侧,则有沙河、洺河,及安阳河、淇河等。东部平原,平均高度不及海拔50米,沃野千里,一望无际,是丰饶的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较著名的河流有漳河、卫河、滏阳河、大汝河,及纵贯冀鲁平原的运河。自河南兰封(现兰考)以上,黄河成为本区的天然壕堑。
晋冀鲁豫根据地西接晋绥,沟通华北与陕甘宁总后方的联系;东连山东、苏、皖,呼应华东;北面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本区互为表里。
从战略上说,晋冀鲁豫根据地东南西北任何一面,都威胁着当时的华北日军的战线,由本区向任何一面出击,都可以截断和袭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而敌人对本区的外线进攻,则必然受到周围各根据地的环击,易收到互相策应的效果。而且山岳平原,互为依托,具有“表里山河”的形势之胜,使部队可以进退自如,十分便于机动,故称“四战之地”。所以,不论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期间,都是坚持革命战争的战略要地之一。
1948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晋冀鲁豫解放军和晋察冀解放军合并为华北人民解放军,两个边区政府合并暂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1948年9月26日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重新调整行政区划通令》,宣布撤销包括太行、冀南、太岳和冀鲁豫在内的7个行政区,以旧省界为基础,划分为山西省、河北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平原省和北平、天津两个直辖市,随后,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区党政军机构相继停止办公。至此,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晋冀鲁豫根据地光辉的发展历程和峥嵘岁月,记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镌刻着根据地军民血浓于水的战斗情谊,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将成为邯郸历史上浓墨重彩、弥足珍贵的一笔历史财富,成为滋润邯郸人民精神世界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作者:王德政、李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