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一)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了党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个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得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以大历史观、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来论述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现代化道路的求索、尝试和梦想阶段。这个阶段有80多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的一些开明人士,看到中国因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而造成了被动挨打局面,为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洋务派发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进行自救。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个时期是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改良运动,因以干支计为戊戌年,故名“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变法历时103天,终告失败。
第三个时期是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失败的。
在这一阶段,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基础,由于改良或者革命的发动者未能提出正确的纲领,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求索和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领导者、承担者。
(二)第二个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探索实践、创新实践和成功实践的阶段。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所作出的一切牺牲,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阶段有100多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努力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探索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我国很快有了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创新实践。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态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至2年便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12年突破51万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
第四个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新时代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有力推进了全球发展事业。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大国重器不断“上新”,充分彰显我国科技硬核实力。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24位提升到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近现代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也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不能由别的什么政党和政治力量来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这个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问题。这是最大、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奋斗目标、强劲动力和磅礴力量之间的关系,深刻论述了这个问题。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在总结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成就和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