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二)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明确和把握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高度提炼和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样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中国特色,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分别进行了定位: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4亿,马上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4亿,那就成为较低的人均水平。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共不超过10亿。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充分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干什么”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构成。第一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彰显领导优势,起政治保证作用;第二个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彰显制度优势,起方向引领作用;第三个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第四个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第五个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第六个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第七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第八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第九个方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就其内涵而言是新的,不是旧的,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自己走出来、探索出来的,而不是模仿别人、照抄外国、照搬西方的。
总起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领导力量+社会制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对外交往+文明形态。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的现代化理论系统集成的重大创新,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如下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重大原则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
第一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的是领导力量问题。这一条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第一条是一致的。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第二个重大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前进方向问题。这一条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第二条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个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的是发展目的问题。我们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四个重大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调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第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强调的是方式手段问题。我们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要发展,明确目标和路径很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要过河,必须先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不断在实践探索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个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方法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六个重大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关于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关于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问题。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关于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关于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段话讲得非常深刻、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注重在严峻复杂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为敢于善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劲,看准的就要大胆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战略”即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持“三个战略”,通过顽强斗争,不断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行伟大斗争,保持“三个战略”十分重要。历史反复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软弱退让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
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和人类所作的重大贡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和外延给出的科学定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最新、最完整、最权威的定义和表述,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第九个要求的科学定义和完整表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超越。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讲到现代化和西方化时,就是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的。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在历史发展中,其弊端愈益明显。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世界上第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道路选择”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无意也没有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模式’,但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必然会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谱写了党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新篇章。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来源:《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