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系列学术会议综述(一)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系列学术会议综述(一)
    来源:党的文献  更新时间 : 2025-05-21

    编者按:2024年4月至11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分别召开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围绕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这些会议的举办,对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的历史贡献,深化党的领袖人物思想生平研究,激励全党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刊发相关学术会议综述,供研究参考。

    --------------------

    关于“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2024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崇左市委在广西崇左联合主办“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学术研讨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关于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张宏志指出,毛泽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他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他领导党和人民在中国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他领导党和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他领导党和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回顾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总结其为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作的历史贡献,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顶层设计、长期规划、重点部署等方式,为正确把握我国现代化事业全局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优越的政治条件和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学者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出,毛泽东关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为总体布局、以加快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为发展重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各族人民团结为重要保障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关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重大项目部署、开展对口支援、重视自然资源开发、保证财政资金投入为手段和途径,突出经济建设这一要旨,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关于毛泽东与农业现代化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观点,提出了科学种田的“八字宪法”。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在农、林、牧、副、渔各领域,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启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八字宪法”,高度概括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等农业现代化的有关内容,是对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有益探索,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总结。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有学者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认为毛泽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关于重视农民作用、坚持独立自主、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对推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三)关于毛泽东与工业现代化

    有学者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从制度安排、战略部署、体制选择、工业布局等方面对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想。其中,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发挥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布局趋向均衡与合理,是毛泽东探索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特点。有学者认为,毛泽东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推动我国逐步实现了工业设备从大部依赖外援到基本自主生产的转变,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以后的产业升级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

    (四)关于毛泽东与国防现代化

    有学者指出,将国防现代化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下,是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伴随毛泽东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在全局性谋划中擘画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蓝图,明确了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以及“军民结合”等要求,提出现代化的国防要有现代化的军队、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国防军事理论,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战略导向。还有学者从国防科技工业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毛泽东领导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思路,就是注重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科学决策,突出重点,稳步有序抓落实。事实证明,这些科学方法和好的举措,不仅推动我国在国防现代化领域不断取得卓著成就,而且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完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作出日益成熟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方法原则。

    (五)关于毛泽东与科学技术现代化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立足国情对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进行了伟大实践探索,领导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他提出的“百家争鸣”方针,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一个自由、民主、宽容、轻松的氛围,是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方针。他领导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组建了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组成的全国科研工作领导体系,领导完善了党和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提出优先发展尖端技术,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以及喷气技术、遥控技术等项目作为科研重点,使得我国在许多高精尖科技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有学者从人才建设的角度认为,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将来党的中央委员会要有科学家组成”,把人才建设与党的建设、把我国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从而赋予了人才工作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要价值内涵。

    此外,还有学者从毛泽东与人民民主制度、毛泽东与“两个结合”、毛泽东与党的建设、毛泽东与三线建设、毛泽东与卫生工作等方面展开研讨,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了毛泽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提出的闪光思想、推进的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总结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执笔:王永魁)

    关于“周恩来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202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浙江绍兴联合主办“周恩来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学术研讨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围绕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与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关于周恩来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重大贡献

    张宏志指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周恩来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今天,我们学习周恩来,要学习他毕生奉献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品格,学习他注重综合平衡与注重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通过学习周恩来的崇高品格、精神风范和工作方法,缅怀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周恩来早在少年时期就提出“为了中华之崛起”的人生奋斗目标;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提出“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的国家发展设想;在阐述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时,明确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有学者认为,周恩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探索者。他不仅代表党和国家正式提出并多次阐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而且为此精心部署、组织实施。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拓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二)关于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学者梳理概括了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规划,即:坚持“为人民谋长远利益”的根本立场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循序渐进,强调人才为要;注重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推动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等。有学者聚焦周恩来农业现代化思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关键、以实现农业合作化为前提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有学者聚焦周恩来关于国防现代化的思想,指出周恩来提出的巩固国防是为了保卫人民政权、保卫和平环境,以及巩固国防就必须突破尖端科技、就要有尖端武器等观点,对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三)关于周恩来民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有学者认为,改善民生、为民谋利是周恩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其人民情怀的鲜活表现。周恩来热爱人民,体恤民生疾苦,坚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幸福,形成了以爱民、安民、惜民、亲民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情怀。可以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有学者指出,深入探讨周恩来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特别是他有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渊源。有学者指出,周恩来环境保护思想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人民至上理念高度契合。他在水利建设、污染治理、林业保护等方面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充分凸显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

    (四)关于周恩来外交思想与现代化建设

    有学者指出,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特色鲜明,其内容和特点可以凝练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和民间外交五个方面。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独立性和开放性相统一、务实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等特点贯穿于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中,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外交服务内政、对外关系服务国家发展的外交理念。有学者认为,在新中国外交的初创时期,周恩来从参与入朝作战决策到指导停战谈判,再到参加日内瓦会议,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学者指出,周恩来高度重视外交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亲自审定修改外交部选派大使、公使、领事人员的条件,提出“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四条标准,为新中国外交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储备了大量外交人才。

    (执笔:陈光辉)

    关于“刘少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 探索历程”

    202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等单位在湖南长沙联合主办“刘少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学术研讨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学者围绕刘少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展开研讨。

    (一)刘少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贡献

    张宏志指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刘少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党应当而且可以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于我们事业的胜利前进,关系极大,全党同志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强调了现代化要依靠党的领导来实现的本质属性;他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要创造中国的经验”,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建立起强大的独立的经济体系”,强调了坚定走中国道路的根本方向;他提出,要让中国人民“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要利用已经建立并巩固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使中国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化,强调了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成果的重要体现,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二)刘少奇关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借鉴

    有学者认为,党的八大召开时,党对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思想理论方面也作了重要的准备。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是对新中国多年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国家发展及建设路径的科学谋划;报告提出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新认识,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报告还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强调推动工农业现代化发展,主张调节产业结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正确处理外交、党派、民族关系,等等。有学者研究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历程,认为刘少奇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考包括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强调发扬民主集中制、主张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等,具有开放性、原则性、灵活性等特点,推动了国家力量的整合,增强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能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稳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稳步向前发展。

    (三)刘少奇关于解决群众实际需求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从客观条件出发探索解决群众实际需求,既是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刘少奇重点关切的内容。有学者指出,刘少奇关心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升学等现实需要,注重探索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两种劳动与两种教育制度的构想,在全日制的劳动与教育制度外,主张推行半工半读、亦工亦农的灵活制度,同时倡导社会办学、注重家庭教育等。这些思考和主张旨在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改革尝试得以开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一定成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就业机会,帮助许多工人、农民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还减轻了国家和企业负担,激发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四)刘少奇关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刘少奇强调农业现代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不仅注重推动更新农业技术,而且倡导把合作社作为构建农村互助与合作机制的基础,主张农业与非农业协调发展以减小城乡差距。有学者指出,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前后,对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机、条件、步骤、形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首先要搞好消费合作社,再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工农业要协调发展;等等。其中一些观点对当今农业现代化仍具有积极意义。有学者认为,刘少奇重视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切合农村经济建设实际的思想观点,如国民经济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办厂发展工业等。这些有益思考和实践探索,对我们今天进一步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示。

    (执笔:王倩)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系列学术会议综述(二)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5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