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系列学术会议综述(二)
关于“朱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2024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北京联合主办“朱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学术座谈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关于朱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的重大贡献
张宏志指出,朱德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朱德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并与毛泽东共同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的创造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党、国家、军队等的重要岗位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奠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参与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中国特色。我们要通过学习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格、思想风范和工作方法,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二)关于朱德“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思想的理论溯源
有学者认为,朱德是党内较早提出建设中国的现代化的领导人之一。朱德的现代化思想来源于他早期的成长经历与思想启蒙、革命经历与斗争实践以及其国际视野。在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注意学习借鉴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围绕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开始了理论探索。1963年,朱德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学者指出,朱德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朱德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考,既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又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理论视野。
(三)关于朱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率先启动的,朱德对此有着重大的贡献。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从民族解放、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朱德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人民军队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建立起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工业体系;较早提出要搞尖端武器,要搞原子弹、导弹。这些对推动我军的现代化转型,保卫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学者重点研究了朱德的民族思想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认为其重视民族地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主张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的山地经济,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强调封山育林、护林防火,是在开展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探索。有学者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认为可以从朱德的现代化思想中凝练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团结合作、和平共处四个要点,对当下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打破美西方对华信息封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关于朱德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特点与启示
有学者认为,调查研究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是朱德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特色。朱德对现代化建设的真知灼见,离不开调查研究。从 1951年到 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 108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他提出的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他提出的停办农村公共食堂、恢复农村自由市场、调整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等观点都带有重要指导意义。还有学者指出,朱德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现实启示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等。这些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执笔:周书羽)
关于“任弼时与中国共产党”
为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2024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在湖南岳阳联合主办“任弼时与中国共产党”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主要围绕任弼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强调任弼时关于党的建设特别是纪律建设的思想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王均伟指出,重温和学习任弼时关于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总结和运用好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任弼时在这一方面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表现为:从关系党的领导、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强调“严紧党的纪律”是“最先决最重要的问题”;一贯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为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而斗争”;较早提出开展党内“纪律教育”的要求,强调要把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在党内特别是在干部中进行充分的教育”;屡次重申“纪律之无条件即是不讲价钱”的重要论断,强调必须“经常检查党员的工作”,“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要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大历史观视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学习重点,深刻理解纪律建设对保证我们党团结统一、发展壮大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二)总结任弼时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工作方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有学者指出,任弼时在领导苏区建设时注重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员质量、加强民主集中制、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的组织机体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六个方面切入,认为总结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启迪。还有学者认为,任弼时探索出了许多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方法,并进一步论述了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党的一切政策和决定之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并能够动员群众积极起来去奋斗去实行,只有这样做到,才是正确的”。这些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依然有借鉴价值。
(三)阐述任弼时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理论贡献
有学者认为,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研究和从事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独特见解:提出陕甘宁边区“最基本的、最中心的而且是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号召边区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作出一些模范,开辟出一条在坚持抗战中的自力更生的大道,寻找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规律”;促使党的干部转变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不良领导方法和作风,树立适应经济建设的细致、严密、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四)突出弘扬任弼时的“骆驼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精神力量
有学者认为,“骆驼精神”作为对任弼时的纪念标识被正式提出并不断演进,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种具体的精神形态,在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学者对“骆驼精神”进行学理化探究,从表述生成、内涵意蕴、传承弘扬等多个视角阐释了“骆驼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实践路径。从其表述生成来看,“骆驼精神”既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并在任弼时 30年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发展。从其内涵意蕴来看,包括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为民服务和严于律己等方面。从其传承弘扬来看,“骆驼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切实推动“骆驼精神”的实践传承。学者们普遍认为,弘扬“骆驼精神”有助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新征程上党的使命任务贡献精神力量。
(执笔:王光鑫)
关于“陈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2024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陈云纪念馆在上海青浦联合主办“陈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学术座谈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关于陈云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作出的重大贡献
张宏志指出,陈云一生经历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社会条件的创造建立了赫赫功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提供宝贵经验、进行理论准备、打下物质基础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陈云关于中国现代化事业本质属性、根本保障、根本价值取向、科学方法等的论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不懈奋斗。
有学者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贡献,包括在重大历史关头坚定维护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积极支持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支持和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支持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支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等等。
(二)关于陈云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本质要求问题的阐释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陈云深刻阐释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本质要求,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我们党的领导”“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等重要观点,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事业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有学者认为,陈云深刻洞察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紧密联系,作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重大论断,提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等观点,对我们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保障作用,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还有学者指出,陈云高度重视加强党对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经济工作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关于陈云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论述
有学者认为,一心为民是陈云一直坚守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强调:“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改革开放后,他继续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陈云的这些观点启示我们,要始终自觉将党的初心使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指出,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进程中,陈云吸取苏联经验教训,强调正确处理群众生活和生产建设的关系,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生活,后建设”等观点,为今天努力践行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重要镜鉴。有学者指出,陈云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论断,并提出一系列确保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四)关于陈云对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科学方法的倡导
有学者指出,陈云善于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分析解决我国现代化事业遇到的各种问题,自觉将“十五字诀”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搞现代化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把我国实际搞清楚;强调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清事实、科学决策。有学者认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是陈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一贯基调。综合平衡就是国民经济结构要合理,避免畸轻畸重;稳步前进就是“既积极又稳重”,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这个观点对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有长远指导意义。有学者指出,陈云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有几层意思:一是强调稳扎稳打、避免冒进;二是强调试点探索、敢闯敢试;三是强调总结经验、掌握规律。这对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有重要启发意义。
(执笔:唐国军、房中)
来源:《党的文献》2025年第1期